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徐铮 报道
大众日报淄博讯 “你好,我有件上衣想改瘦、改短,什么时候方便?”6月24日,在淄博经开区五公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“针”心裁缝铺里,志愿者裴春霞一边忙着为刚改完袖口的上衣收尾,一边在小区微信群里耐心回复居民需求:“随时过来就行,下午我一直在。”
“平时免费帮大家改改衣服,既方便了邻里,也让我们这些人能发挥‘余热’。”今年47岁的裴春霞笑着对记者说。
五公里社区地处淄博中心城区东北城乡接合部,下辖8个居民小区,现有居民4332户8300余人。由于管辖小区类型多样,此前存在群众归属感不强等治理难题。为此,社区以党建为引领,创新构建“3+3+N”志愿服务体系——建立居民需求、社区资源、社会资源“三张清单”,夯实人员、资金、激励“三项保障”,拓展涵盖各类民生需求的“N项活动”,精准对接群众诉求。
“居民需要什么,社区就提供什么。”五公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郝文学介绍,“三张清单”正是实现居民需求与社区资源精准匹配的关键,“针”心裁缝铺便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。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,不少老人有改衣需求却无处解决,于是在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后,牵头成立了裁缝铺。
五公里社区50岁以上人口超过50%,65岁以上占比超过15%,老龄化问题突出。而且社区摸排数据显示,老年人需求占居民总需求近70%,涵盖文化、医疗、便民等6大类别。为精准服务老年群体,五公里社区推出“多彩夕阳”志愿服务项目,组建了“银龄志愿服务队”等多支志愿服务队。
“志愿服务仅有热情还不够,多维度的保障与驱动才能让其行稳致远。”郝文学认为,将服务与兴趣结合是关键。根据走访时摸排的情况,五公里社区不仅成立了书法、舞蹈等兴趣小组,还通过聘请“社区能人”担任“银领导师”,丰富了社区老年大学的课程。书法爱好者丁清云便是其中之一。
去年,为完善五公里社区文化阵地体系,丁清云在社区支持下,带领民俗艺人将闲置办公空间改造成民俗馆。此后,丁清云便以此为平台组织团队参与社区各类文艺、义卖等活动,组织师生为长者定制寿礼,牵头建立书画角等文化养老阵地,形成“个人专长—团队服务—文化反哺”的良性闭环。
“通过深度运营‘多彩夕阳’志愿服务项目,我们打造出‘需求发现—资源匹配—专业服务—价值反哺’的完整生态链,让‘互助共助’成为社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。”“多彩夕阳”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孙倩介绍,该项目已累计服务老年人超300人次,培育志愿者骨干30余人,通过“多元共建+专业赋能”的创新服务模式,重塑了社区为老服务生态,社区投诉率较去年同比下降35%。
今年,五公里社区围绕“一老一小”持续发力,除了实施“多彩夕阳”志愿服务项目,还精心培育了“小树苗”公益课堂、“爱的心灵工程”志愿服务项目。同时,社区积极链接19家“红色合伙人”和5家专业社会力量,整合医疗协助、生活便民、文体活动等多元化资源,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强劲动力。
“我们采取以场地换服务的方式,联合社区‘红色合伙人’淄博匠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,联合成立‘匠心365志愿服务队’,由他们为社区254户80岁以上的居民提供免费上门服务。”郝文学介绍,如今,在爱心企业的带动下,又有3名社区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队。
截至目前,五公里社区已发展9支志愿服务队,600余名志愿者,约占社区总人口的7.2%。越来越多的居民从“被服务”转变为“共治理”的参与者,在志愿红“互助、共助”的引领下,互帮互助在社区蔚然成风。
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